新年长假里,福建莆田市兴化府历史背景和文明街区张灯结彩,一派节日喜庆气氛。一家挂着“莆田红团”匾额的小店门口排起了长队,不少市民游客正在等着购买一屉屉现做的红团。
记者看到,制造师傅将提早参与甜菜汁的糯米面团撮出一小块,用手捏成薄饼状,摊成了一张红团皮。放入糯米馅、绿豆馅等团成球状,用木质的模具印成上拱下平的红团,一个个印有“福禄寿喜财”或“庆丰盈”等喜庆图样的红团便制造好了。用洗净的山姜叶子垫底,大火蒸煮约20分钟后,翻开蒸笼,一阵水雾腾起,香糯味美的红团便呈现在眼前。
莆田红团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煌歆说:“莆田红团制造技艺始于唐代,传承千年。红团是莆田吉利喜庆好物,逢年过节、各种严重喜庆活动都必不可少。曩昔每家每户一般在腊月廿七、廿八两天制造红团,标志红红火火,团团圆圆。”
莆田红团制造技艺2022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福建省第七批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借着“非遗”的“春风”,莆田红团正在慢慢地成为莆田标志性伴手礼之一,这一粒标志团圆圆满的小甜点正在不断勃发新活力。
陈煌歆介绍说,通过改进,除了传统口味外,现在莆田红团有了“即食版”,在传统的糯米皮里加了一层雪媚娘的冰皮,而且把甜度下降,更契合现代人饮食需求。记者看到,即食包装的红团能够外带、邮递,让更多人能够体会“舌尖上的莆田年味”。据介绍,仅这家莆田红团非遗体会店上一年新年每天就能卖出近7000个红团,收入1.3万元以上。
坐落莆田兴化府历史背景和文明街区的莆田红团制造物件展现区。新华社记者陈弘毅 摄
在快节奏的现代城市生活中,因为纯手艺制造的红团工艺较为繁琐,不少人已不肯再做红团。怎么让这一非遗年俗及其背面的文明一代代传承下去,现场体会和研学成为一个重要载体。
在政府部门支持下,陈煌歆上一年办起了“莆田红团传习所”,在兴化府历史背景和文明街区定时举办研学,现在现已办了20屡次,每次均匀有上百名中小学生参与。现场不只供给质料,让学生体会手艺制造红团的进程,制品还能够当场蒸熟,让“小作者”们带回家里品味,体会感十足。陈煌歆和非遗志愿者们则在现场解说莆田红团背面共同的年俗故事。他以为,有了制造体会后,便增加了对非遗美食的直观知道,这是书本无法带来的体会感。